跨界太极学术 | 黄鸣奋:位置批评视野中的网络文学
位置批评视野中的网络文学
黄鸣奋《位置批评视野中的网络文学》,《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摘 要:位置批评以位置叙事学为理论依据,既是指对“批评”的一种反思(将“位置”理解为动 词),又是指以“位置”作为核心范畴的一种批评方法。在位置批评的视野中,“网络文学”所呈 现的特点和形态随着批评者与之所处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从社会的角度看,网络文学 存在主动位置、被动位置与交互位置的区别,因此是网兴文学、网致文学与网控文学的统一体; 从产品的角度看,网络文学可依据时间位置、空间位置与媒体位置划分,因此是设施史、信息层 和超文本的统一体;从运营的角度看,网络文学的发展是在内部位置、外部位置与目标位置相 互作用的条件下实现的,类型化、学科化与精品化是相对应的三种趋势。
关键词:网络文学;位置;文学批评
“位置批评”是由笔者所建立的位置叙事学延伸出来的概念。它既是指对“批评”的一种反思(将“位置”理解为动词),又是指以“位置”作为核 心范畴的一种批评方法。在位置批评的视野中, “网络文学”所呈现的特点和形态是随着批评者及 与之所处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不仅如此,“位置”可以成为文学批评的基本范畴,对于网络文学批评来说尤其如此[1]846-866。本文从社会的角度阐述网络文学的主动位置、被动位置与交互位置,从产品的角度阐述网络文学的时间位置、空间位置与媒体位置,从运营的角度阐述网络文学的内部位置、外部位置与目标位置。
一、网络文学的社会定位
如果遵循“诗言志”(《尚书· 尧典》)的理念而将文学的本质视为人类情思诉诸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话,那么,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若将网络理解为以江河为代表的自然网络,那么,文学就是沿着航行与灌溉系统发展起来的,因为那儿是人类聚居之处。若将网络理解为通过舆论呈现意向的社会网络,那么,文学就是依托人的交往和交流系统发展起来的,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人类群居生活的需要[2]51-86。若将网络理解为以大脑为中枢的心理网络,那么,文学就是为适应人在后天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暂时神经系统发展起来的,因为创作灵感和思想火花就在那儿迸发。尽管文学与网络存在如此悠久的联系,现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却是20世纪中叶第五次信息革命的产物,将计算机技术所支持的信息基础设施当成其诞生地。
(一)主动位置上的网兴文学
文学的位置在哪里?如果肯定文学贵在思想自由的话,那么,理想化的文学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而是存在于幻想之中,它将憧憬作为目标,将虚构作为手段,将创造作为途径,试图超越功利的束缚,弥补生活的遗憾,实现灵魂的升华。尽管如此,文学并非产生于神明附体的灵感,而是来源于理想和现实的碰撞。在自然的意义上,文学的位置可能在乡村,也可能在城市;在社会的意义上, 文学的位置可能在民间,也可能在朝堂;在心理的 意义上,文学的位置可能在感性的热流里,也可能 在理性的光芒中。不过,再自由的思想也只能通过交流来实现其价值。因此,现实化的文学并不存在于幻想之中,而是寄身于媒体之上。媒体决定了文学所能拥有的具体形态。与之相应,文学的位置可能在于口头说唱,也可能在于文字传承; 可能在印刷机所吐出的长卷,也可能在发射塔所喷涌的电波;可能在光纤所传送的信息包,也可能 在人工智能所生成的符号集。
信息网络是由通道、节点和应力(反馈机制) 构成的系列化媒体位置。处在通道之内的信息载体可以用比通道之外更快的速度、更准确的定向进行传输;处在节点之内的信息内容可以获得比节点之外更集中的关注、更广泛的传播;处在网络 之中的信息影响可以汇聚成更强大的力量,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反应,殆所谓“纲举目张”。正因为 如此,当只言片语汇集成语义网、残章断简组合成 文本网、报纸杂志建立发行网、电子音像开通广播 网、数字计算机组成互联网之时,新服务、新内容、新样态就在其节点上萌生,在其通道上传播,在其 应力上发挥作用。就此而言,现今所说的狭义网络文学就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服务、新内容、新样态。它对应于“网络”作为词语古已 有之的一种义项,即网状物。为了和下文所说的广义网络文学相区别,我们称之为“网兴文学”。
(二)被动位置上的网致文学
古人早就认识到“网”和“文”的多重关系。例如,任何网状物都是有花纹的,没有社会网络就不 可能有文学艺术,“文”的奥妙就在充当各种联系 的节点,等等。许慎对“网”做了很有意思的解释: “庖牺所结绳以渔。从冂,下象网交文。凡网之属 皆从网。”(许慎《说文解字》卷七下)他首先阐述了“网” 作为生产工具的起源,然后分析了“网”作为文字 的特性,最后强调了“网”作为符号的广泛概括力。 “冂”在此处不妨理解为结绳之纲,若延伸到数字 化时代便是信息基础设施 (更 准确地说是其主干)。至于“下象网交文”,从字形上看是四条网线 交织成两个节点,若扩展到数字化时代便是由四通八达的网际网路形成恒河沙数的网站。
“网”本义是捕捉鱼龟鸟兽的工具;“络”作为名词是指粗絮,作为动词是指缠绕、捆缚,或者包罗、网罗。“网络”因此有收罗、概括的含义,如唐代司马贞《补〈史记〉序》称:“然其网络古今,叙述惩劝,异《左氏》之微婉,有《南史》之典实”(董诰《全唐文》卷四二〇)。作为名词的网络一旦建成,便有可能被用为实施搜罗、收集的手段。在这一意义上, 广义的“网络文学”(动宾词组)是将既有文学作品尽可能囊括其中的一种活动。早在1971年,美国学生哈特(Miehael Hart)获得伊利诺斯大学网络管理员馈赠的机时、将现有文学的电子文本放在 主机上时,这一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就已经问世了。人们习惯将由此形成文学信息资源的过程称为 “电子化”或“网络化”,我们不妨将其结果称之为 “网致文学”(即通过网络得到的文学,或者为网络 所罗致的文学)。如今,这类网罗行为已经取得了 如此之大的进展,以至于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所 积累的文学文本有可能被“一网打尽”,或者说我 们所能见到的文学要么已经成了网络文学,要么 正在向网络文学转变。从位置批评的角度看,被 网罗的文学文本发生了朝向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的本体性迁移。只有在 GII所提供的位置上,它们才能被全球读者方便地检索与共享。
(三)交互位置上的网控文学
“网络”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义项,即作为法令或法制的譬喻,因此《汉书· 朱博传》称:“网络 张设,少爱利,敢诛杀”(班固《汉书》卷八十三)。所谓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便是对其作用的形象描 绘。以之为参照,“网络文学”便是可以通过互联 网来监控、管束或制约的文学,或者说是“网控文 学”。在互联网建设的早期阶段,人们谈到网络文 学时更多地想到的是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提供了 没有把关人的发表空间,因此它是自由的文学。随着商业资本的介入、网络法制的强化,网控文学 日益成为值得关注的现象。借助于大数据技术, 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可以精准地将特定文本 推送到可能有需要的用户那儿,用排行榜拉高或 降低特定文本的地位,也可以让被认为成问题的 文本(或者是其中的一部分)从赛伯空间中消失。尽管如此,不甘心被删除的文本还可能改头换面, 以现今过滤技术还无法识别的形态(如七歪八倒 的图片)出现和流传。因此,网控文学通过控制与 反控制所体现的实际上是网络媒体的交互性。
网络文学的上述分化,在一定意义上是第四次信息革命所发生过的事变的重演。19世纪兴起的电信技术曾经激发了许多人(特别是无线电爱好者或“远听族”)进行远程交流的激情,他们使用自制电台无拘无束地朗诵诗歌,发表言论,以为电子空间是自由的天堂。新兴的广播媒体显示了兼容并蓄的发展势头,拉高了无线电频谱的商业价值和政治价值。随着20世纪初各国对电信交流的管制和商业资本的介入,早期无线电爱好者的自由幻想很快就被粉碎,商业化或政治化的节目蔚为大观。尽管如此,不少国家仍有游走于边缘的地下电台和电视台存在,正如当今网络文学不仅存在于明网,而且存在于潜网和暗网那样。
上述分析表明:当下的网络文学实际上是网兴文学、网致文学和网控文学的统一体。也可以说,作为整体的网络文学同时占有三种位置:当它处于主动位置的时候是网兴文学,处于被动位置的时候是网致文学,处于交互位置的时候是网控文学。换个角度看,上述分类对应了作为过程的网络文学所包含的三个环节:网兴文学主要对应于创作环节,网致文学主要对应于传播环节,网控文学主要对应于鉴赏环节。它还对应了网民参与文学活动的三种身份,即作为创作者、传播者和鉴赏者。当然,它们又是相互交织的。与信息网络作为系列化媒体位置的特点相适应,网络文学可以定义为由通道、节点和应力(反馈机制)构成的文学。倘若通道阻滞(如网关不通)、节点丧失(如网页不存在)、反馈机制遭到破坏(如将文本从线上打印出来,以纸质形态出版),那么,网络文学便产生了失位的问题。第六次信息革命有望在人工智能支持下自动解决上述问题,如自动寻找网络通道、自动替补亡轶网页、自动接入新的传感装置与效应装置等。
二、网络文学的产品定位
从产品的角度看网络文学的定位,可以发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势:一种是鼓励它将既有文学的发展尽可能全面地纳入自己的轨道,另一种是努力为它寻找尽可能鲜明的特点。沿着前一个方向,人们将传统文学的特点延伸为网络文学自身的特点,力求与平台上的其他信息资源区分开来。沿着后一个方向,人们将所依托的平台的特点延伸为网络文学自身的特点,力求与非网络文学(一 般称为“传统文学”)划清界限。对于前一种趋势, 笔者已著专文予以分析[3]。就后一种趋势而言,设施史、信息层与超文本为我们提供了把握网络文学 时间定位、空间定位和媒体定位的三种不同角度。
(一)设施史与网络文学的时间定位
位置是理解历次信息革命的关键。作为第一次信息革命标志的语言造就了人脑中的第二信号 系统,从而促进心理位置、社会位置从自然位置中 分化出来;作为第二次信息革命标志的文字使人 类文化的长期传承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历史位 置和现实位置的分化;作为第三次信息革命的印 刷术使大众媒体成为热点所在,并将栏目、版面等 作为新的位置来开发;作为第四次信息革命标志的电磁波不仅实现了不同位置之间的远程光速通 信,而且引导人们关注自己在超越感官的电子空 间中的位置;作为第五次信息革命标志的计算机开拓了虚拟位置和现实位置相互切换的可能性, 并以网络通信的技术和赛伯地理学的成果更新了 人们的位置观念。反过来,媒体所提供的平台是 文学定位的重要参照系。通常所说的口头文学、书面文学、印刷文学、电子文学和网络文学就是以 上述五次信息革命为依据而划分的。作为酝酿中 的第六次信息革命的标志,人工智能是和“后人 类”的位置联系在一起的,智能文学是与之对应的 新范畴。它在狭义上是指由人工智能所创造的文 学,在广义上是指创作、传播或鉴赏过程中应用了 某种人工智能的文学。
在当下的语境中,网络文学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文学。以所应用的媒体技术为标志, 现今所说的网络文学业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即互联网阶段、移动互联网阶段和后移动互联网 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标志。在第五 次信息革命初期,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网 络对用户的文化素养和操作技能有较高的专门化 要求,前卫作家、艺术家对信息网络的普及起了引 导作用,不同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 通是网络性的主要表现,因此,互联网阶段的网络 文学是精英阶层为主导的先锋文学、异域文学。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特别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 的接轨,用手机上网的普通民众成为网络用户的 主体,移动运营商的属地性给网络服务打上了清 晰的烙印,因此,移动互联网阶段的网络文学是草 根阶层为主导的通俗文学、本土文学。信息革命 正在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的 普及,在“互联网+ ”的热潮中占据产业链上游者以创新引领社会,语言和文化的壁垒可望通过日 益发达的机器翻译破除,因此,后移动互联网阶段 的网络文学正朝创意阶层为主导的算法文学、世界文学演变。
对于网络文学在宏观意义上的转变,我们可以结合它在微观意义上的变化观察出来。任何网 络文学作品所具备的时间特性,都和信息基础设 施所提供的服务相联系。对网络文学作品至关重要的超链接和视频聊天、IP语音(VoiceoverIP)一样属于即时通信服务,电子公告牌(BBS)、聊天室等则属于非即时通信服务。它们都是对应的网 络文学子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BBS文学、聊天室文学在早期网络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后来基 于超链接的万维网文学(含博客文学、微博文学 等)风头盖过了它们。在移动互联网阶段,短信文 学是以非即时通信服务为基础的,微信文学则整 合了即时通信服务和非即时通信服务各自的优 势。后移动互联网阶段出现了新的通信服务。例如,第五代移动通信(5G)采用了作为中介的智能虚拟网络———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distribution network,CDN),以 降低响应时间,提 高响应速度。基于位置通信的传统TCP/IP 网络为信息中心网络(information-centricnetwork,ICN)所取代,这一过程很可能催生网络文学的新形态。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二)信息层与网络文学的空间定位
文学的位置随着历次信息革命的爆发而改变。最初形态的文学存在于人类通过语言交流所形成的符号网络中,像神话就是如此。继起的书面文学存在于人类运用文字所构建、由作为书写材料的物质载体构成的通信网络中,像史传就是如此。之后的印刷文学存在于人类依靠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构建的发行网络中,像连载小说就是如此。近代崛起的电子文学依托广播网络而存在,可通过调制与解调为人类所把握,像电视散文就是如此。当下大行其道的网络文学依托由计算机技术所支持的移动互联网而存在,像网络小说就是如此。未来的网络文学可能将物联网当成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出现在各种智能终端,甚至将它们当成自己的内在组成部分(例如,当你写到或看到小说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可以通过网络调取对应的实物)。
位置批评主张根据文本加工过程将网络文学区分为如下六个层面:(1)传感语言层。它依托当代传感技术,捕获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体的各 种变化(信源)所包含的信息,将它们转变成可供 数码设备处理的形式。我们将语音识别当成传感技术的一部分,因此传感语言层兼容了有声语言。(2)文字语言层。对纯文字作品而言,它主要是指可由作者直接写作、读者直接阅读的自然语言。对于多媒体作品而言,它还包括图像所应用的颜色、线条,音乐所应用的旋律、和声等。(3)标识语言层。它的功能是展示文档结构和数据处理细 节,在历史上最先见于缮写活动,后为印刷出版业 所发展,在电子出版中体现了科技人员为提高系 统移植性而将文档格式通用化的努力。作为例子,可以举出通用标识语言(GML)和作为其简化形式的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可扩展标识语言(XML)、可 延伸超文件标识语言 (XHTML)等。(4)网络协议层。它的功能是通过制订规则保证文本的顺利传播。它涉及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这类协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电信网络。(5)编程语言层。它的功能是编制和发布有关文本处理过程的各种指令。有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两种形式,前者直接对硬件进行操作,后者必须经过解释或编译才能被执行。它依托在网络上运行的、面向服务的、基于分布式程序的各种软件模块,实现信息搜索、网页浏览、软件下载、视频点播、博客发布、微信共享等多种功能。(6)人工智能层。它要求数码设备的用户尽可能发挥人机共同体的优势,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探索网络文学产品所包含的各种路径、各种态势、各种媒介、各种转变。上述六个层面的划分,实际上反映了历史上已经发生和正在酝酿的六次信息革命的影响,是它们的对应标志的转化形态。
若将网络文学本身当成信息层的话,那么,可以依其与现实的关系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 虚拟现实型,引导人们走向赛伯世界,关注线上生 活,有使读者“御宅化”的趋势;二是增强现实型, 引导人们走向现实世界,关注线下生活,有使读者 “去宅化”的趋势;三是混合现实型,引导读者不断 进行线上线下的切换,有使读者“游历化”的趋势。
(三)超文本与网络文学的媒体定位
“媒体位置”不仅是指媒体自身所处的位置(由母系统所规定),而且是指媒体所包含的位置(为子系统所提供)。前一意义上的媒体位置为历次信息革命所创造,例如,我们可以从第五次信息革命定义作为媒体的互联网在通信系统、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的位置。后一意义上的媒体位置是新的信息革命的温床或策源地。当现有的媒体位置无法满足人们思想交流或信息交换的需要时,新的信息革命就到来了。在这一意义上,当人们共同生活和劳动所需要表达的情思精细到单靠身体所提供的媒体位置(见于四肢姿势和面部表情等)无法描绘时,以语言为标志的第一次信息革命就爆发了。当人们的思想深刻到单靠口语所提供的位置无法加工的时候,以文字为标志的第二次信息革命就来临了。当人们的知识丰富到单靠书写所提供的位置无法传承的时候,以印刷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信息革命就到来了。当人们对变动日益加速的社会生活的感受敏锐到单靠纸质媒体所提供的位置无法及时反映的时候,以电磁波为标志的第四次信息革命就汹涌而至了。当人们对全球化所涉及的国际事务的关注强烈到单靠国别性电子媒体所提供的位置无法满足时,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五次信息革命就滚滚而来。当人们通过各种传感网络所搜集到海量数据大到单靠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技术无法处理的时候,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第六次信息革命就在酝酿之中。如果将网络文学的典型形态理解为包含多种路径、相互链接的超文本的话,那么,它至少存在三种可能的定位:(1)依托本身是超文本的文件。这类文件早在第五次信息革命之前就已经存在,如包含大量注解的著作、采用互见法的辞典与 百科全书等。我们甚至可以将它们追溯到卦辞、爻辞和系辞相互印证的《易经》。如果作品被写成 这样的文件,那么,即使没有外在的出版系统支持,也已经有望跻身雏形网络文学之列,像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如此。(2)依托某种超文本软件(如Story Space)而开发。这类作品“先天”地从软件那里“继承”了某些媒体属性和功能,因为它们一旦被写作出来就是自成网络的文学。在第五次信息革命爆发之后,西方前卫作家一度将这类作品当成是实验对象,并将它们归入“电子文学”之列,因为它们刻意回避了与印刷文学相类似的属性,或者说突破了书面文学的写作惯例。(3)依托某 种 以 超 文 本 传 输 协 议 构 建 的 网 络 (如WWW)而传播。这类作品不仅同样从超文本网络那儿“继承”了某些媒体属性,而且可以共享超文本网络的某些信息资源和客户服务。我国这些年来红红火火的网络文学的主体正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它们以万维网网站为基地,多数作品并非实验文学,无须刻意回避与书面文学或印刷文学相类似的属性,反而时常将融媒体当成自己的追求。
作为出版系统的超文本网络具有不同形态。被誉为“互联网先驱”的美国人纳尔逊(T.H.Nel- son,hypertext一词的发明者)所构想的仙都系统(Xanadu,1960)具备强烈的版权保护意识(连引用一个句子都要考虑计费),因为太超前了而无法普及(20世纪中叶根本没有在线微支付的条件)。继起的万维网系统是由英国科学家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的,在技术上实现了纳尔逊所提出的超文本观念,在出版观念上淡化了版权意识, 从而迅速获得推广,其代价就是今天我们所能见到 的被视为侵权的各种问题。如果以当下正火的区 块链技术重构出版系统(不妨名之为“区块链系 统”),那么,网络文学又将是另一种景象,很可能是 体量大幅度缩小,但任何发表和引用都可以追踪和 计费,侵权问题可望获得根本解决。也许这一点可以成为后IP时代的某种标志。
“位置”是理解超文本(从而也是理解网络文学)的关键之一。挪威阿塞斯(E.J.Aarseth)《非线性与文学理论》(1994)一文将超文本定义为把读者从一个位置链接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重要的是 “链接”以及读者的“再定位”。他以美国作家乔伊斯(M.Joyce)的《下午:一个故事》为例说明读者所做的链接,分析有无地图或概览的文本的区别。对于没有地图或概览的文本来说,读者在不同基元之间像转迷宫那样徘徊。这种情况是值得文学批评家考虑的。在笔者看来,作为文件的超文本妙在处于不同位置的信息之间的彼此参照,作为系统的超文本妙在处于不同位置的文本单位之间的彼此跳转,作为网络的超文本妙在处于不同位置的网页(或网站)之间彼此航行。网络文学与其他文学相区别的最主要的标志在于:它包含了关于自身多样化位置的提示(即地址),告诉读者作为参考系的信息、文本单位和网页(或网站)在哪里。如果无法在上述地址找到它们,那么,链接就失效了,所谓“404错误”正是由此而来。未来的智能网有望消除上述错误,办法是将搜索引导到类似的网页。
上文所说的设施史、信息层和超文本是从宏观 上对作为产品的网络文学加以定位的三种参照系。信息基础设施变革的历史是网络文学发展分期的 依据;信息层的划分是网络文学技术开发的依据, 超文本是网络文学出版系统的依据。在微观上,某 些媒体技术是直接为具体文学产品的定位服务的, 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就是如此。我们不妨追溯一下 这类定位的历史渊源。最初的文学定位估计在口 语传播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实现,其代表是将文学语境与非文学语境区分开来的发语词(如讲故事时所说的“从前……”)。书面传播中形成了编目与索引,这是与文学文本数量与时俱增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印刷传播中形成了系统的图书分类编码,并以书号、刊号等外在标志告诉人们文学文本在信息资源中所处的位置。电子传播中形成了将文学节目和其他节目区分开来的频道标志,以避免受众混淆文学、新闻和实用信息。数码传播中形成了将文学信息和其他信息区分开来的垂直网站和相应引擎,让用户可以在海量资源中迅速找到所需要的文件。未来的智能传播预计将由可定制的软件机器人承担上述任务。
三、网络文学的运营定位
在运营的意义上,网络的界面是双重的。用户 通常是从网络之外往里看,看到的是网站运营商希 望我们看到的一切;运营商则从网络之内往外看, 亦即从所谓“后台”观察用户的活动(这一点由于大 数据的运用而变得格外重要)。对网络文学因此也 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从具体作品看网络,例如,从蔡 智恒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看网民的生活;另一 种是从网络看具体作品,例如,根据排行榜选择与 阅读小说。当然,只要有意愿并且条件具备,任何 人都可以为自己选择恰当的观看网络文学的方式, 这是由目标位置所引导的。因此,下文将具体阐释 网络文学的内部位置、外部位置和目标位置,它们 分别对应于类型化、学术化和精品化这三种趋势。
(一)类型化:网络文学的内部位置
从逻辑的角度看,如果将网络文学理解为某种 文本或作品的集合的话,那么,它的内部存在诸多 不同意义上的位置,例如,网络诗歌、网络散文、网 络小说、网络脚本的相对位置,原创作品、改编作 品、戏仿作品的相对位置,古代题材作品、现代题材 作品、未来题材作品的相对位置,短篇作品、长篇作 品、超长篇作品的相对位置,玄幻小说、穿越小说、修真小说、言情小说、都市小说、仙侠小说、灵异小 说、网游小说、校园小说、青春小说等类型的相对位 置,羊羔体、红楼体、琼瑶体等文体的相对位置等。所谓“相对位置”,既是指可以量化、通过排行榜或 统计表显示并比较的各种指标(如从事相应创作的 作者数量、从事相应阅读的读者点击率、文学网站的推荐程度,作品的总体数量、原创程度、IP 转化规模,衍生方式、获奖级别与后续发展余地等),又 是指难以量化、但却可以通过有影响的文学评论或文学史著作来论述的具体地位。
从历史的角度看,网络文学初兴之际,好比在 处女地上开垦,什么样的体裁都可以尝试,什么样 的题材都值得书写。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消 费文化的引导,网络文学迅速走上了类型化的道 路,就文体而言超长篇小说更适应在线文化市场的 需要,就内容而言非现实性题材更适合实现相对于 传统媒体的错位发展。换言之,当下人们讲到网络 文学时,首先想到的是非现实题材的超长篇小说, 尽管在这一类型之外还有大量作品存在。着眼于 细分市场上的读者需要,按照一定套路写作,以惊 人的速度更新,成为类型化网络文学的三个主要特 点。类型化本质上是对预期读者、写作模式、生产 速度的精准定位。它既保证了网络文学的批量生 产,又限制了网络文学的创新思维。真正的垂范之 作,只能从反类型化中生产,但它一旦被确立为样 板或经典,又产生了新的类型化。因此,类型化与 反类型化构成了推动网络文学发展的内在矛盾。
(二)学科化:网络文学的外部位置
从外部研究看,网络文学已经吸引了众多学科 的注意,并且在不同学科中呈现出它的不同面貌。每个学科都有与之对应的关注侧面。例如,在经济 学的意义上,网络文学市场及受众消费模式,粉丝 对网络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等;在教育学的意义 上,网络文学对思政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网 络文学与语文教育改革的关系等;在文化学的意义 上,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的发展机遇与文化担当,网 络文学的文化影响力等;在伦理学的意义上,网络 文学的价值观导向,网络文学的道德作用等;在法 学的意义上,网络文学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网络 文学版权开发策略等;在哲学的意义上,网络文学 所包含的技术性与文学性的矛盾,网络文学所涉及 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等;在宗教学的意义 上,网络文学中的宗教形态及信仰误区,网络文学 创作和宗教神话的关联性等。
网络文学本身属于术科,和网络音乐、网络美 术、网络电影、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品相类似,都 是以创作为主导的。它能否发展为以研究为主导 的学科?网络文学目前还不是与研究生招生目录 对应的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虽然已经被某些教育 机构作为研究生或高级研修班的招生方向。学科 化的前提是形成与特殊研究对象相适应的专门化 知识体系。位置批评可以对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为科学界定研究对象服务。网络文学本身呈现出多样化的存在。它有内外之分,可依作者的身份区分为体制内网络文学与体制外网络文学,依国界区分为国内网络文学和国外网络文学,依社群(“部落”)区分为圈内网络文学和圈外网络文学,等 等。它有高低之别,可依其审美趣味区分为高雅网 络文学与低俗网络文学,依其所应用的技术区分为 高技术含量网络文学和低技术含量网络文学,等 等。它有前后之殊,可以依其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区分为前IP时代网络文学与后IP 时代网络文学,依其与商业投资的关系区分为前商品化时代网络文 学与后商品化时代网络文学,依其与写作样板的关 系区分为前经典时代网络文学与后经典时代网络 文学,等等。上述区分可以从静态分类朝动态转化 演变,产生出内化与外化、向内转与向外转、提高与贬低、超前与滞后等衍生范畴。(2)为建立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服务。毫无疑问,网络文学发展必须虑 及多种位置要素。例如,在全产业链中,网络文学 只是一个环节;在资本全球化扩张过程中,网络文 学只是一枚棋子;在跨文化传播中,网络文学从“一 次元通道”(例如“天下腐女是一家”“天下小白是一 家”)走出去;要想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成功, 网络文学也许可以选择蹭IP;等等。这类问题都 可以从位置批评的角度予以研究。就此而言,北京 大学邵燕君已经发表了两篇精彩文章,一篇分析媒 介融合时代多重博弈下中国网络文学的新位置和新使命[4];另 一篇分析中国网络文学如何走出去[5]。(3)为网络文学阐释服务。如果着眼于具体作品创意的话,位置叙事可以成为分析艺术技巧 的重要切入点。笔者曾以之解剖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西部世界》的艺术创意策略[6],唐雷、林春田以之评论德国作家德布林(AlfredToeblin)的小说《图书馆》[7]。上述两次尝试都将笔者所提出的自然位置、社会位置和心理位置的划分当成分析框架。我们完全可以用位置叙事学所包含的多种框架作为参照系来分析网络文学的具体作品,评价相应的网络作家。
对网络文学而言,学科化是从内部位置转向外 部位置的过程。内部位置所呈现的是网络文学所 包含的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流派、不同惯例等的相互关系,外部位置所涉及的则是网 络文学与不同理论范畴、不同学术思潮、不同批评 方法、不同利益集团等的关系。二者之间的相互关 系是位置批评的重要课题。
(三)精品化:网络文学的目标位置
目标位置体现网络文学的前进方向和预期成果。201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的 要求。该文件肯定网络文艺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巨 大,要求“坚持‘重在建设和发展、管理、引导并重’ 的方针,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鼓励 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 型繁荣有序发展,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 融合,鼓励作家艺术家积极运用网络创作传播优秀 作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把握传播规 律,加强重点文艺网站建设,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载体,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 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加强内容管理,创新管理 方式,规范传播秩序,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艺发 展。”这段论述实际上已经为我国当下网络文学发展设定了明确的目标位置。2017 年6 月27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 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从出版质量、传播能力、内容创新、制度建设、社会和文化影响等方面对网 络文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网络文学的精品化是在目标位置的引导下,经 过网络作家、相关运营商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实现 的。对于网络作家而言,精品化往往意味着和类型 化不同的倾向:不是定位于某个细分的文化市场, 而是诉诸广大读者的诉求,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和使命感;不是按照某种既有的套路写作,而是力 求开拓创新;不是追求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高速生 产,而是力求让自己的作品经受得起长远的时间检 验。当然,这不是说类型化不能产生自己的精品, 正如精品化也可能形成某种类型那样。对于运营 商而言,精品化往往意味着与逐利化不同的倾向: 不是一味追求点击率或流行度,而是着眼于社会效 益;不是追求让有关投资迅速扩张,而是肩负起企 业责任;不是盘剥网文劳工,而是关注人才的成长。当然,这不是说精品化就必然与亏本相联系,正如 逐利化也会形成某种精致特色(堪与高档消费品媲 美)那样。对于研究者而言,精品化往往意味着与 猎奇化不同的倾向:不是将一切翻空出奇的东西都 当成新生事物,而是秉持一定的历史尺度予以品 评;不是将个人审美趣味当成唯一标准,而是坚持 “美美与共”的价值原则;不是满足于感官享受,而 是深入进行理性思考。当然,这不是说精品化就必 然排斥奇思妙想,正如猎奇化有时也会形成某种精彩风格那样。
不论对于网络作家、运营商或研究者,位置都 可能具备如下三种含义:作为出发点,决定了我们 观察问题时所持的角度、表达诉求时所站的立场; 作为布局,表现了我们对于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财 力的分配;作为目标或归宿,是与一定声望相联系 的地位。特定的自我意识之所以形成,很大程度上 要从当事人所处的位置寻找原因。反过来,自我意 识一旦形成,便作为左右当事人所处位置的重要因 素起作用。就此而言,网络文学的创作、传播和鉴 赏都是我们的一种自我表达。网络文学虽然已经 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并且已经就基本概念达成一定 限度的共识,甚至建立了某些专门化的创作协会、出版集团和学术组织,但是,每个人依然可以有对 网络文学的不同态度、对研究重点的不同抉择、对 发展前景的不同期盼,可以在有关作品、产业和论 著中体现自己的风格。这同样关系到网络文学的 目标位置。
上述分析表明:位置批评可以成为我们从社会 层面、产品层面和运营层面观察网络文学的一种方 法。在反思的意义上,位置批评是我们自身从事网 络文学评论与研究时所持的立场、价值标准的自觉 性表现。我们不只是在对网络文学加以定位,而且 也被网络文学所定位。正是网络文学的风起云涌 推动我们在信息时代寻找自己作为学者的新机遇,正是网络文学的推陈出新促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学观念重新加以思考。至于有关换位的努力,则体现了摆脱原有位置局限性的动机。不难想象:这种定位与被定位、去定位与再定位的过程仍然将长久持续下去,促进我们深化对网络文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黄鸣奋.位 置叙事学:移 动互联时代的艺术创意[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
[2]ARESTH EJ.Nonlinearityandliterarytheory[C]. London: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4.
[3] 黄鸣奋,宁馨儿.我国文学传统与网络文学的定位[J].扬子江评论,2014(5):61-68.
[4] 邵燕君.“媒介融合”时代的“孵化器”——多重博弈下中国网络文学的新位置和新使命[J].当代作家评论,2015(6):181-191.
[5] 邵燕君,吉云飞,肖映萱.全球媒介革命视野下的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J].文艺理论 与批评,2018(2):119-129.
[6] 黄鸣奋,王国威.位置叙事:美剧《西部世界》艺术创意策略研究[J].艺术百家,2017(1):94-99.
[7] 唐雷,林春田.一位烟囱工演绎的图书——以位置叙事理论解读《图书馆》[J].图书馆论坛,2018(1)(1):1-4.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何春桃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单小曦:从后现代主义到“数字现代主义”——新媒介文学文化逻辑问题研究反思与新探
跨界太极学术 | 徐诗颖:混杂性 :流徙空间下的香港文化身份特征——以 1980 年代以来香港小说中的“香港书写”为例
【跨界太极】 第973期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